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29日表示,欧盟未来或将对中国出口的光伏产品在价格和份额上分别设限,欧委会将于8月2日对该方案进行审批。
何茂春:中欧光伏产品最后关于价格承诺的妥协是双方各级别机构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顶层的这些领导人。李克强总理用了一场外交攻坚战来帮助中国光伏产业困境重生:5月24号,苏黎世瑞士金融界人士午餐会,李克强指出,欧盟发起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损人而不利己。
不论走到欧洲的哪一个国家,这位中国总理都数次提及光伏案,并且利用多个场合展开连串斡旋。默克尔表示 德国将在能力范围内阻止欧盟向中国征收永久关税。我们希望共同维护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则,共同努力通过对话磋商的办法,来解决我们之间的贸易分歧,通过妥善的解决使双方有利,也可以向世界发出不依赖贸易救济措施,不造成两败俱伤局面的信号。外界注意到,担任总理仅两个月的李克强,首次出访选择的欧洲两个国家便是瑞士和德国。李克强总理本人跟欧盟的主要领导人、德国国家领导人直接沟通,关于中欧贸易摩擦争端解决的办法两人也都表示了直接关注,做了相关部署。
接近50%的惩罚性关税一旦征收,意味着中国将彻底退出欧盟市场。谁能想到,早在去年,欧盟就对中国光伏产品开展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除了传统制造业务外,中盛光电行业下游电站服务板块占到了三分之二,其覆盖项目开发、EPC(设计、采购、施工,类似工程总承包)和电站投融资服务等领域。
而要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关键就在科技变革,而不是某些人说的挤压利润空间。在光伏产业的供应链上,其主体应该是系统集成商,市场应该由系统集成商来主导,现在却由组件制造企业来导向,这就是歧途,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2012年是全球光伏产业困难重重的一年。技术引导产业分化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除了市场外,还要靠科技。
越往下游走各种隐性壁垒越多,但能够坚持到底的企业,也更易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内部消化产能在调整期,许多光伏企业开始将触角延伸到下游,尝试内部消化光伏组件的产能。
而且目前行业产量过剩,本质上并不单纯是供求关系造成的困境。只是涉足产业链下游也要注意方法和风险。这一点,火电、水电都做不到,风电也做不到,太阳能随便都能做到。西部有广阔的荒漠资源、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都有利于光伏电站的建设与生存。
短期无法盈利,还要追加投资。投资电站如果以销售电力为生,一般要8至12年才能收回成本。这家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500千瓦,在德国不算很大的项目。2012年是全球光伏产业困难重重的一年。
而要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关键就在科技变革,而不是某些人说的挤压利润空间。今天光伏产业的兼并重组同样意义重大,必然会影响各国今后数十年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在光伏产业的供应链上,其主体应该是系统集成商,市场应该由系统集成商来主导,现在却由组件制造企业来导向,这就是歧途,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而且2010年的产能建设,几乎就把2015年的产能建设全搞定了。
英利的大容量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成果,就可以帮助英利找到新的市场。除了传统制造业务外,中盛光电行业下游电站服务板块占到了三分之二,其覆盖项目开发、EPC(设计、采购、施工,类似工程总承包)和电站投融资服务等领域。因为扩大的量跟目前的产能和行业里的库存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双反制裁、金融危机光伏组件的价格持续以每季度10%~15%的速度持续下跌。当时石油企业的兼并重组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格局,甚至区域安全。之后欧美削减补贴,对中国进行双反,是有形之手导致了过剩。
越往下游走各种隐性壁垒越多,但能够坚持到底的企业,也更易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光伏材料多元化,寻求更优良的材料,降低成本、提高转换效率,不要一提起光伏就是晶硅。
此外,太阳能有极大的优越性,除了建设电站用于规模应用外,还可以开发便携式民用产品线,其应用领域更为宽广。而对光伏企业而言,向供应链下游延伸,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是一种对市场的主动适应。
向下游渗透,自建电站项目,消化自身的产能,有效规避价格竞争并提升公司竞争力。避开双反光伏产业的存量竞争,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量过剩。
如果退向代工据说超日太阳就走了这条路,必须还要涉足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否则必饿死。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下,无论国内国外,电站会经历审批、建设、检验等众多的程序,需要两年多时间才能实现收入。但是这种适应也必须要有技术、资本等要素支撑。2010年国际市场需求量增幅达到139%,产能扩张完全是无形的手在指挥,无可指责。
中盛光电的定位是一站式太阳能电力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上游原料制造商占据了供应链的主动权,系统集成商担当不起市场重任。
如果是向系统集成转型,但是转型后的系统集成商不仅仅是拿项目,而是必须要具备极强的系统创新设计能力,有能力开发多层次的光伏应用形式和应用产品,如果沿袭前几年系统集成商路子则死路一条。这种错位的供应链导致了制造企业对市场判断产生盲点,产能扩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就导致了危机发生的必然性,行业必然要进入一个战略调整期。
技术引导产业分化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除了市场外,还要靠科技。智能通信和智能电网正在成为大储能项目产业化的切入点,英利可以将大储能项目产业化。
中盛光电先熟悉欧美市场与政策,寻找投资商并建立了信任,再进一步地扩张。这是10多年前的石油企业面对亚洲市场需求萎缩采取的战略。欧美的双反,其目的不是反整条产业链,而是反个别产品环节,光伏产业上的企业只需把欧美反的环节拿到国外去生产就可以规避风险。重组必须要趁早,谁早动手,谁在全球市场分得的份额多,后下手遭殃。
光伏成本还要继续下降,降到光伏产品人人都能用得起。产能过剩的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当前,在全行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中盛光电并未出现亏损,走得比较稳健。电站建成之后,也会迎来电站运营的难题。
适当兼并重组当前的情况下,适当兼并重组是必要的。东部缺电的原因是大量高耗能产业都在这里,高耗能产业可以向西部转移,追着太阳能资源往西部迁徙。